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云南省委书记陈豪:“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支撑当地生态农业和绿色经济发展,将现代农业文化与旅游文化、知识科普有机融合,走出生态扶贫和科技兴农新路子,在红河谷大地彩绘出一幅生态画卷”。

跨学科国际团队共创生态循环圈

我们的足迹(2004-2020)

2020年

2020年COP15与山地未来:将举行自然与文化峰会,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拟起草以“人类生命共同体”为核心的《云南宣言》,充分发挥地方社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的主体作用,确保公平与可持续的利益共享机制。

2019年

2019年初,世界农用林业中心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实验室由“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更改为“山地未来研究中心”。同时成立红河山地未来生态扶贫培训中心。

2018年

2018年第二届山地未来国际会议召开,全球约30个国家160多名科学家共聚一堂,共商、共建与共享山地治理策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共同为“红河山地未来创新中心”揭牌。同时红河县山地未来科技公司成立,结合精准扶贫,建立了山地未来专业合作社。

2016年

2016年第一届“山地未来国际会议”召开,全球35个国家150多名代表共同发起了《山地未来倡议》,旨在为绘制全球山地发展提供全新视角与工作框架,通过创新驱动协助山区人民改善生计。

2013年

亚洲山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2013年开始获得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和中科院国际合作局重点项目的资助,先后在亚洲喜马拉雅山地区开展水资源、生态日历与高山物候等研究。


开拓亚洲大型真菌研究新时代:2013年开始建立东南亚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协作网,系统调查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大型真菌多样性,揭示植被-真菌-气候的相关性,发表高质量论文200余篇,建设产学研食用菌平台2个,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为地方经济创收2亿多人民币。


绿色矿山建设:2013年依托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在云南磷化集团开展了《露天磷矿生态恢复综合研究与示范》研究,总结了生态修复整体方案,提出了农林复合、循环利用与生态产业相结合的绿色矿山综合治理途径,技术支撑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5000亩。


2010年

2010年世界农用林业中心与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在昆明召开规划会议并签署协议,正式开展中非木本种质资源与农林牧复合系统研究,至今自然基金会先后资助了全球木本种质资源与农林复合系统研究10余项。

cvb.p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沈岩院士一行于2015年8月31日访问世界农用林业中心肯尼亚总部基因库。

2007年

2007年世界农用林业中心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南种质资源基因库签订资源交换保存协议。100多种、2000多份非洲重要的木本种质资源在西南种质库得到保存,开创中非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新篇章。

2004年

2004年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为世界农用林业中心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实验室——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揭牌,并期待双方在山地农业生态系统跨学科研究方面集成创新,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世界农用林业中心东亚和中亚办公室年报

2019年度报告

2019年度报告

阅读 (PDF)
2019年度报告

2018年度报告

阅读 (PDF)
2019年度报告

2017年度报告

阅读 (PDF)
2019年度报告

2016年度报告

阅读 (PDF)